开发区上半年实现经营收入175.7亿

发布日期:2010-08-25 00:00信息来源:中安在线浏览量: 【字体:  
  六安市统计局消息,上半年,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共实现经营收入175.7亿元,增长63.6%,同比加快39.4个百分点,带动全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其中,区内工业销售收入141.3亿元、区内主导产业销售收入122.8亿元,分别增长60.9%、63.2%,同比分别加快42.3个百分点和45.6个百分点。

  现状:实现财政收入11.5亿元进出口总额14733万美元

  开发区(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9.4亿元(现价),增长6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1.2亿元,增长68.9%,增幅比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5.7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9.6%。上半年,开发区第二产业增加值52.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1.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5%。

  开发区共实现财政收入11.5亿元,增长74.1%,财政税收增幅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较平稳,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4亿元,增长56.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1%,占总投资的33.6%。

  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新批进区省外境内企业17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8家,当年建成投产企业4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6家。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84.4亿元。当年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42.7亿元,增长92.8%,实际利用省内资金17.5亿元,增长29.5%。新批外进区外商投资企业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家,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6300万美元,增长20.9%,招商引资形势理想。

  开发园区进出口总额14733万美元,增长41.6%。其中出口14083万美元,增长38.9%;进口650万美元,增长1.5倍。

  思考:鼓励省级开发区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中区扩大开发面积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和六合工业走廊建设等,开发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但土地紧张一直以来是制约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着眼长远、超前谋划,积极完善开发区发展规划,着力拓展发展空间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谋篇布局中需要着力考虑的因素。六安市各县区政府要抢抓机遇,遵照市皖江办《关于抓紧做好省级开发区扩区衔接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政策、权限和程序规定,积极做好扩区的筹备和对接,各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和分工,做好开发区扩区的衔接和服务工作,积极规划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鼓励通过省级开发区整合周边的乡镇工业集中区或产业园区扩大开发面积,使六安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规模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拓展空间,提升能力。

  积极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大项目和生态环保新项目

  招商方面,开发区在争取扩区衔接的同时,更要学习借鉴先进开发区经验,创新招商方式,扩大对外开放,同时要积极加强经贸交流,积极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和生态环保的新项目,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招商引资新优势。

  开发区各职能部门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全力配合招商引进的项目单位搞好选址、征地、环评等前期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政策规定,尽快办好涉及本部门的各种手续,确保项目能够早核准、早备案。对于涉及多个部门办理审批、核准手续的重大项目,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切实加强合作和衔接,加大协调力度,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运用信贷倾斜政策重点支持新技术领域

  全市各县区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集聚在开发区,随着扩容和示范区建设的需要,今后还将有一批优质支柱产业入驻开发区,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使得金融机构拥有更大更多的业务拓展空间和选择,这就需要金融业加快创新步伐,构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金融体系。同时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开发区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企业主体、产学研一体和创新载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自有资金很难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必须要有畅通的融资渠道来保证创新资金的需求,金融业要加大信贷投入,运用信贷倾斜政策,重点支持具有创新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项目,引导经济资源流向技术创新领域,推动技术创新。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建生态园区

  开发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节能减排。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注重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科技含量,为建设高科技、高效能、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态新型工业园区,做到积极有效的探索:以集群经济为平台,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目标,推进内涵发展创新。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加快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园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